精品在线视频播放-精品在线免费播放-精品在线观看一区-精品在线观看国产-亚洲 男人 天堂-亚州视频一区二区

免費電話:400-0371-282
企業(yè)QQ:400-0371-282
普通QQ:707134090
移動電話:15803856648
地址:中國·鄭州 航海東路富田財富廣場2號樓22層

教你一招

孩子撒謊了怎么辦?

更新時間:2014-11-01 14:54??瀏覽次數(shù):
      “我家養(yǎng)的花開了,有這么大哦!”

  “我家的花有臉盆那么大。”

  “我家的花比臉盆還大!”

  幾個小朋友連比劃帶說地聊天,都揮舞著兩個小胳膊說自己家的花到底有多大,胳膊都快不夠使了。

  誰也不會覺得這幾個小朋友在撒謊吧,明顯這些孩子想象力爆棚,競爭之心爆棚。

  一提到小孩撒謊,我們更多地想到這樣的場景:家長:“啊!怎么變成這樣了!誰干的!是你嗎?”

  孩子:“不是我……”

  家長:“撒謊!”

  孩子會撒謊,說明孩子的想象力發(fā)展了,認知水平發(fā)展了,更聰明了。

  撒謊至少說明孩子情商高,甚至情商、智商都高。

  想想孩子為什么撒謊。

  因為干了“壞事”怕爸爸媽媽生氣,怕爸爸媽媽說自己,因為內疚,比如弄壞了什么東西。

  因為要對某件事保密,需要隱私,比如偷偷藏起來糖果,藏起別人給的好吃的……

  因為要引起注意,比如夸大自己的某些行為,或者夸大別人的事情。

  很多人認為,孩子的小小謊言沒什么危害性,甚至還會因這些小謊言覺得孩子很可愛。但是如果孩子不小心養(yǎng)成了撒謊的習慣,以后再想改變,就十分困難了。

  天天吃完水果,把盤子拿到廚房,放到水池里,又拿了出來。

  “媽媽,我吃完了,給。”

  媽媽:“嗯,洗完碗再去玩。”

  “我洗完了。”說著天天就溜走了。

  明明就沒洗啊!媽媽氣壞了,這孩子居然知道用撒謊來逃避責任!

  天天跑到外面玩,把鞋子脫了一扔,光著腳到處跑。媽媽喊他:“天天,把鞋撿起來。你不要了嗎?”

  “那不是我的鞋!”

  媽媽把天天抓住,倆人僵持了好久,天天一口咬定:“那不是我的鞋!我才不撿!”

  孩子小的時候會因為認知水平低,說一些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謊言(夸張、沒有發(fā)生過的事情),但是大一些了,明白是非后,孩子最初的謊言就都多來自恐懼——害怕家長的反應。

  天天的爸爸和爺爺脾氣都非常暴躁,要是天天犯了什么錯——包括一些不是錯的錯,比如不小心打破碗——這倆人肯定暴跳如雷地呵斥天天一頓。天天很怕,不喜歡這樣。

  天天偶然間聽到媽媽和爺爺間的對話:“小劉(天天媽媽),這些是你的東西嗎?”

  “不是啊,好像是天天爸爸的。”

  “哦。亂扔東西也不知道收拾!都這么大人了!”

  爺爺走后,媽媽迅速地把東西收走了,其實那些都是媽媽的東西。

  原來可以這樣啊!聰明的天天馬上學會了。于是,為了躲開懲罰,第一次撒謊成功后,天天越來越多地撒起謊來。撒謊給天天帶來了好處,撒謊的行為就得到了強化。當撒謊形成習慣后,不管對方是誰,天天都撒謊。天天也變得比以前更加淘氣、大膽,因為他知道撒謊可以讓他逃脫責任。

  心理學小知識:

  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說謊的孩子多來源于說謊的原生家庭。孩子無意中從家長的言行中學習到這種社交模式,并學以致用。

  要想讓孩子改掉撒謊的毛病,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:自己不撒謊,不跟孩子撒謊,不在孩子的事情上撒謊。4 歲以前的孩子大多還沒有很明顯的道德觀成形,對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撒謊行為主要以糾正為主。當孩子撒謊時,不要斥責,也不能輕描淡寫,不能讓孩子覺得撒個謊無所謂,更不能讓孩子感到受到鼓勵(“我家寶貝兒太聰明啦!”),而要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。最重要的是,不要讓孩子覺得說實話會倒霉,說謊話才能過關。然后再通過看繪本、講故事、做游戲等活動,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道德觀。孩子都是很單純的,都是向善的,都愿意成為讓人喜愛的好孩子。

  行為矯正的方法:

  規(guī)則——忽視不好的行為,夸獎、強化好的行為。期望效應,多肯定孩子好的一面。

  規(guī)則——你越不想讓孩子怎么樣,就越不要說出來。不給孩子貼標簽。

  規(guī)則——言傳身教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教育方式,用你自身的行為去感染孩子。

  經常和“撒謊”一起出現(xiàn)的是“偷東西”

  棒棒媽媽和京京媽媽住同一樓,彼此熟識。棒棒媽媽經常邀請4 歲的京京去她家陪3 歲的棒棒玩耍。棒棒家有很多橡皮恐龍,大多都缺胳膊少腿。棒棒媽媽說,棒棒老是弄壞弄丟小恐龍,總得給他買新的。所以,京京陪棒棒玩的時候,在棒棒房間的角落和玩具堆中發(fā)現(xiàn)好多一模一樣的小恐龍,比如,藍色的三角龍、黃色的三角龍。于是,京京“順理成章”地從這些小恐龍當中挑選了個比較完整的,塞到自己的褲兜里。京京完全沒意識到這是偷,只是認為:“他有好多一樣的恐龍,他會覺得是自己不小心弄丟了的,那我撿走了也沒關系吧?”之后,每次去棒棒家玩,京京都要“偷走”一個重樣的恐龍,把它拿回家收到自己的玩具柜里,直到被爸爸媽媽發(fā)現(xiàn)。

  “這是哪來的?”

  “這是我的。”京京說

  “明明就不是你的!”爸爸媽媽很生氣,認為孩子在說謊,但孩子說的是實話,她認為這就是自己的。

  “誰給你的?”

  “棒棒媽媽給的。”又撒謊!家長更生氣了,但孩子說的還是實話,她覺得棒棒媽媽肯定不會介意送給她這些“理應丟失的東西”。

  據(jù)研究,幾乎沒有人在小時候沒“偷”過東西。

  小孩子的道德觀和智力一樣,也是逐漸發(fā)展的。兒童道德觀的發(fā)展還是兒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呢!也就是說,是個很艱深的課題。

  在幼兒早期,孩子們是沒有什么道德觀的。比如在嬰兒看來,“意外”是最可笑的——也就是某人跌倒、撞傷之類的,因此動畫片《貓和老鼠》受到廣大兒童的歡迎。

  “偷”的行為,往往發(fā)生在孩子們有了主動意識,有了明確的想法,但又沒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觀的時候。大多數(shù)孩子都有過“偷”的行為。例如,有的男孩子拿“偷”當游戲,或者像京京那樣偷偷摸摸地拿走小伙伴重復的東西——你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們眼中的“正常的偷”體現(xiàn)了孩子們單薄的道德觀:從有很多東西的對象那里拿一點東西不算什么。

  “偷”的行為最早發(fā)生在孩子上幼兒園時——嗯,從幼兒園拿東西不算什么,幼兒園里有那么多好玩的東西——孩子們這樣覺得的。

  可以說,這個時期發(fā)生的“偷”都不是真正的“偷”,不是惡意的,沒有強烈目的性。或者說,孩子們根本認識不到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錯,他們感覺不到哪兒不對。何況,很多兒童故事中都有主人公偷偷拿走怪物寶藏的情節(jié)。

  大部分孩子會有“偷”的行為都是因為搞不清“所有權”的概念,同時又有主動占有某樣東西的欲望。很多孩子天生就有 “收藏癖”、“收集癖”,看到自己喜歡的或覺得好的東西就要收集起來,放到自己的“領地”里。

  極少數(shù)孩子是為了引起別人或家人的關注故意偷東西的,這樣的孩子已經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好。在我上小學的時候,班里一個女生三番五次地趁大家不在偷東西,還總被查出來。雖然每次她的臉色都很難看,但還是有下次。后來,這個本來長得很可愛,學習成績也不差的孩子被大家鄙視、疏遠。很明顯這個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問題,而且她偷同學的錢包手表,跟其他人偷商店的小玩意,意義完全不同。

  因此,當家長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孩子 “偷”東西,千萬不要大驚失色,絕對不要跟孩子提起“偷”這個字眼。只要平時一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道德觀教育,慢慢孩子就不會有這種行為了。

  教育孩子永遠都要遵從中國的中庸之道,既不要像《小時偷針》那個故事中的母親那樣贊揚孩子,也不要直接粗暴地斥責打罵孩子,而是要引導,要循循善誘。

  思考題: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把幼兒園或別人的玩具偷偷拿回家,您該怎么辦?

  問孩子:“咦?這是哪來的玩具呀?”

  孩子回答后,對孩子說:“哦,那你是從別人那里借來玩的嘍?明天我們還要還給人家,不然別人找不到自己的玩具會傷心的。”如果是小號玩具,可以說玩具媽媽找不到小玩具了,會傷心的。

  最后,再次跟孩子強調:“別人的玩具是別人的,要借的話要和別人打招呼。你的玩具是你的,別人要借也要和你打招呼,拿別人的東西都要打招呼。”www.yinlingyounao.com引領右腦開發(fā)
分享按鈕
地址:中國·鄭州 航海東路富田財富廣場2號樓22層
全國免費咨詢電話:400-0371-282 統(tǒng)一在線企業(yè) QQ:400-0371-282移動電話:15803856648
引領右腦總部監(jiān)督熱線:0371-63919895 網站合作熱線:0371-63919895
版權所有:引領右腦潛能開發(fā)國際連鎖機構 豫ICP備19023558號 服務支持:引領右腦
心動不如行動,開啟財富之門 咨詢熱線: 400 0371 2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