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的孩子不愿意和你溝通的時候,你要覺得孩子比你更有智慧,然后再來學習真正的溝通。
問:為什么孩子越長大,越難以溝通,請問怎樣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?
答: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。孩子為什么很小的時候,甚至小學四五年級就不愿意和家長溝通了?是因為他們很有愛心,不愿意刺激你們。
我們家長帶著恐懼的心想要和孩子溝通,孩子說的任何一句話,本來很放松,充滿天真爛漫,家長都聽得心跳加速,神經緊張。他對父母說“小朋友在玩一款新游戲了”,你神經也會緊張,“誰告訴你的?是你同桌?還是哪個同學?我告訴老師給你換同桌,或者你要離他遠一點,要不你過幾天也開始玩游戲了。”或者他說我們班哪個男生和哪個女生一起回家了,家長立即反應“這是什么環境?早戀嗎?你有沒有?” ――孩子和你溝通很不愉快,不符合溝通的生命法則。
可是小孩都很有愛心,都是天使,很善良,他發現他只要一講真心話,你的心臟就不好受,他于心不忍,所以閉嘴,或者講一點你們聽上去心臟好受一點的話。比如爸爸問“今天在學校怎么樣?”他回答“挺好的”,“成績呢?”“挺好的”,“老師批評你嗎?”“沒有。爸爸你要沒事,我要做作業了”。
生命是需要溝通的,溝通的目的除了傳遞一些必要的信息之外,還有很重要的心理功能,就是情和情的相通。《易經》有一句話叫“六爻發揮,旁通情也”,情和情的相通、交融,來讓彼此更親密,讓愛可以在溝通中著床,彼此得到滋養。然后在這個前提下互換信息,讓這些信息使得我們的相知、相愛變得更寬廣,更深厚,在這個基礎上彼此得到啟發。
而我們家長說“我要跟孩子溝通”,其實不是,你只是美其名曰溝通,實際是單向的,因為我們有焦慮、不安的基調,有找問題,找麻煩的習性,有否定的眼睛,像間諜一樣把他的情報誘供出來,就準備教訓他,修理他。小孩都渴望溝通,但是你不去和他溝通,更不要說情和情的相融,更不要說在溝通中讓愛著床,讓愛茁壯,更不要說在溝通中互相學習。這樣溝通的動機和品質,違反生命利益的大法則,更多的時候,孩子說了很多話,只是用來折磨自己,折磨父母,他愿意跟你溝通才怪。所以孩子也是為了不破壞親子關系,為了不折磨父母,也為了自己不受折磨,所以選擇不溝通。
當你的孩子不和你溝通的時候,你要覺得這孩子還是有點智慧的,他保護你們的親子關系,維護家庭的穩定和諧,比你有智慧。真正傾聽,敞開心來傾聽,帶著一種驚喜來傾聽,帶著沒有判斷來傾聽,不是他的某一句話都挑你一根神經,他怎么講你都很愉悅的聽,很信任的聽,真正的聽他真實的心聲,真正的聽他真正的渴望,聽他的心聲。所以《莊子》才有一句話“勿聽之于耳,聽之于心,勿聽之于心,聽之于氣”,就是聽他那個性靈,那個小種子在抽芽,似有若無嗒嗒的聲音。帶著敞開的心,學習的心來聽,讓他每個和你的分享有價值,成意義。
孩子很小的時候,他一開口,父母就高興的不得了,你看他居然會用這個詞了,他居然這么說話了,甚至說得不那么精準,父母都覺得很幸福,覺得童言無忌真的很可愛。他的分享讓爸爸媽媽開心滿足,符合生命利的模型,他就愿意分享,愿意表現,因為他覺得他的表現讓父母開心,感覺到他長大了,感覺到他的可愛,你都有一種驚喜的感覺。一旦父母要開始進入教育的角色的時候,他的每一句話動輒得咎,還要批評他,修正他,這樣的溝通太辛苦了。他就把你從他的世界中趕出去了,他的世界就和你無關了。而你又是他的爸爸媽媽,意味著孩子在這個世界是孤單的。
當你的聽充滿信賴,充滿了解,充滿愛,沒有判斷的時候,孩子就會自我修正。孩子在說的過程中也就在長智慧了,敞開的傾聽就是不言之教,讓你孩子的心深邃、穩定,他也就懂得傾聽。你不要做他的世界中的濫捕濫殺者,要做他世界中尊貴的客人,用愛,用信任和他同感,和他同在。這份愛和信任就讓他可以更好地在他的世界中綻放他的夢,因為他那個基底的生命動能,基底的夢和趨力被強烈的共振,就變得有力量,就更懂得如何來實現他的價值。
歡迎關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