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,能吸取最多訊息,就有機會贏。但現在,能刪除雜訊,吸收對的訊息,才是真本事。“專注”愈來愈重要,卻也愈來愈難。
1.隨時能上網,連大人都難專注
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、電視聯手養出了網絡時代的小孩。
比方看新聞,除了主播和正在播的新聞標題,熒屏上面還有上、下、左、右等四條跑馬燈一直跑;外加股票指數跟天氣預報,進廣告還切成小熒屏幕,很難不眼花繚亂。
2.黑板比不過電玩,上課好無聊
一出生就處于快速變換的聲光環境,現代小孩的
大腦習慣了強度高的外界刺激,一進到學校,眼前換成了墨綠一片的黑板跟語氣平淡的老師,刺激強度立即少了三倍。并且,擁有專注力也變成頂尖
孩子的特有能力。
很多老師反應這些年班里偏好動的孩子明顯變多了,很多班級一走進去就鬧哄哄的,感覺孩子比以前躁動。每班學生人數雖然大幅減少,事情卻沒有變少,老師班級經營的難度還一年一年提高。
二:作為家長與老師要了解"專注力"。
1、”不專心“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
趕進度、趕活動的節奏下,孩子們也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。不專心像一個煙霧彈,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,不專注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的。
學習是不斷累積的過程,不專注的負面影響第一是反映在學習表現上。專注牽涉到高階思考能力的培養,無法專注的孩子在小學中低年級的成績可能還沒有太大問題,但學習難度加深加廣后,落差可能會逐漸拉大。
不專注也容易造成人際困擾,小孩會因經常插話、無法控制言行,而變成班上的討厭鬼。
生活能力差,孩子經常丟三落四,動作不是太快就太慢。
2、專注有其發展順序
嬰兒一出生就能追蹤聲音,專心喝奶,這些專注的能力都是跟著感官成長慢慢發展出來。專注力跟
寶寶的其他能力一樣,也有其發展順序。
這也是為什么孩子從幼兒園升到小學,常常是一個很大的關卡。小朋友在幼兒園吃吃喝喝每天都很開心,一到小學整整四十多分鐘卻要坐在教室里,極不能適應。因此進小學是許多孩子專注力出狀況的重要關卡。
3、專注的風格
除了去了解不同的兒童發展階段,家長也要觀察孩子的專注風格。看孩子在什么時候吸收最快,就能發現他們的學習優勢路徑,找出技巧幫助孩子更專心
比如“視覺型”的孩子喜歡閱讀,看黑板不會跳漏字。我們的教育體制相當注重閱讀理解。“聽覺型”的孩子語文能力普遍不錯,用耳朵擷取資訊能力好,“操作型”的孩子喜歡動手玩積木、組裝玩具、操作實驗,什么事情都要動手做過一次才學得好。
不過,家長也別急著用這種三類將孩子定型,因為大腦對不同資訊的吸收路徑有別,有時是綜合型。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特有的專注風格,在旁加以輔助,必可事半功倍。
引領右腦提示:專注的風格每個孩子會不同,但永遠能在有興趣的事物上,逐漸培養專注技巧。然而在孩子還沒熟悉專注技巧,還沒發展出自我提醒能力時,家長就得適時扮演外在警醒的規劃者角色,幫他們打造容易專注的心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