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對于把學習當做負擔的孩子,通過“心理換算”的方法幫助孩子減壓。
即使是討厭學習的孩子,如果給他布置作業,或者考試臨近的時候也會感到壓力。比如要他在一個月內完成有300道習題的厚厚的練習冊,或者還差三天就考試了,而他還沒有好好復習。這個時候,孩子們在心理上承受的壓力就非常大。在這種情況下,孩子的心理狀態不夠穩定,就會不愿意坐到桌邊學習。這時候,可以改變一下說法,比如:“每天做10道題就可以了。”如果是考試,就說:“還有72個小時呢。”孩子們本來覺得300道題的學習量非常繁重,三天的復習時間太短。聽了家長這樣的話,心理負擔就減輕多了。也就是說,在表達同樣的內容的時候,稍微改變一下數量單位,留給孩子的印象就會有180度的轉變。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“心理換算”。
二、家長不能只要求“快學習”,而應該讓孩子“不要過于勉強”,效果更好。
一位父親是以工作為重的人,所以父子之間的接觸很少。偶爾有機會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,爸爸就會說:“我看你最近學習太用功了,注意不要把身體累壞了。”其實孩子根本就在學習方面不太努力,父親對孩子如此的信任,令孩子感到非常內疚。所以,爸爸的這幾句話對孩子的激勵作用非常大。母親每天和孩子接觸,照顧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但是,父親應該和母親們有所不同,應該能夠從稍微遠一點的地方看,應該有些不同的話要說。爸爸們不要只會叫嚷“好好學習”,而應該有說一句“不要太勉強自己”的寬大胸懷。
三、如果想讓孩子每天學習30分鐘,最好一開始要求他學習兩個小時。
銷售員們經常使用的一種營銷手段就是,如果你的條件比較苛刻,而你又希望對方能夠接受的話,那么你需要首先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。簡單說來就是,如果你希望你的東西能夠賣到100萬元,那么你先就要跟對方報價200萬元。家長在給孩子規定每天的學習時間的時候,也不妨用這種方法試試看。比如,本來是希望孩子能夠堅持每天學習30分鐘就很好了,但是一開始應該要求孩子每天學習兩個小時。當然,孩子會反抗。可能結果還是每天學習30分鐘。但是,最開始兩個小時的要求還深深地印在他腦海中。兩者對比,顯然30分鐘很短,于是孩子的心理負擔也就減輕了。雖然這種方法效果很好,但是很多家長都覺得欺騙了孩子,心理很內疚。如果考慮到這其實也是為了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,也就可以原諒自己了。
四、對孩子要用建議性口吻,而不是命令口氣。
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經常使用命令式的口吻。其實,這種命令口吻只是單方向的交流,是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的不尊重,結果只會導致孩子也相應地采取了反抗的態度。我們希望明智的家長可以動一動腦筋,稍微改變一下談話的方式。比如,可以把命令口吻改成建議性口吻。不是只要求孩子“快去學習”,而可以用詢問的口氣,“現在去學習好不好”。這樣孩子也只好聽家長的話。而且,這種建議性口吻把決定權交給了孩子,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。
五、不要問孩子是學習還是玩,一開始就問他從哪一門功課開始。
在演講戰略當中有一種就是事先設計好問題的被選答案。而不知道內幕的人就容易被誘導。這種方法也可以幫助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。比如,看到孩子無所事事地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的時候,不要問孩子“你到底是要學習還是出去玩”。可以問一下,“今天先學什么?”或者“今天學習多長時間?”孩子在考慮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把學習放在頭腦里,很自然地開始學習。
六、對于不學習只看電視的孩子,可以讓他在出門跑腿和學習兩者中做出選擇。
孩子就是不肯去學習,總是看電視,那么家長很容易就會采取高壓的態度:“馬上把電視關掉去學習!”這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其實這個時候不妨問問孩子:“媽媽想讓你去比較遠的地方跑腿。不過,你是不是還要復習功課?”有意識的設定選擇答案,讓孩子的思維脫離電視。最好給孩子安排一個比較麻煩的差使,這樣孩子就更容易選擇去學習。而且,表面看起來還是尊重孩子的個人意愿,所以也不會引起孩子的不滿。如果孩子就是愛看電視的話,也可以這樣問:“是先學習再看電視,還是看完電視再學習?”這樣無論孩子選擇哪一項,都會去學習。就避免了命令孩子去學習給家長和孩子雙方心情上造成不良影響。
七、對于不愿意開始學習的孩子,可以問他“是要休息還是學習?”。
如果一個問題有兩個選擇答案,大多數人會傾向選擇后者。因為人們的心理作用會把結論、決定等放在后面說。了解到這個事實,就可以讓孩子坐到書桌前面。吃過晚飯,孩子在無所事事的時候,可以問他:“要不要再休息一會兒,還是開始學習呢?”只要注意講話的順序,孩子就會乖乖地去學習。
本文由引領右腦潛能開發連鎖機構http://www.yinlingyounao.com/news/mtzz/1450.html整理發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