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世界上落差最小”的教育體制評量成就,讓芬蘭舉世驚艷!
本來大家連芬蘭在哪里都搞不清楚,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;一連好幾年,世界各國的大小參訪團體蜂涌而入,一心想要了解芬蘭教育成功的秘訣何在?
一團接一團來參訪,多到讓芬蘭教育機構應接不暇,其中來自西歐國家像德國、奧地利、法國、英國、西班牙、意大利、荷蘭、瑞士,甚至像北歐鄰居的冰島、丹麥、挪威,以及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等等,都派了無數參訪團來芬蘭“取經”,更不用說來自亞洲的日本、韓國、馬來西亞等代表團了。
大家都急于想知道,芬蘭是如何辦到的!?
大家開始平心靜氣地思索,15歲的中學生要能達到良好的測試與評量成績,需要從幾歲開始“打基礎”?若沒有持續不斷的良好教育,與老師長期、良性的啟蒙與培養,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間,就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呢?
只是,當所有來到芬蘭的考察者,發現芬蘭沒有所謂的“資優班”(類似于大陸的快、實驗班)、孩子滿七歲才入學,學校沒有制服、沒有督學、毫不標榜精英培養、考試次數不多、學校不做排名、老師不作績效考核等等,一一打破他們原先的看法,更加使他們好奇。
其實在芬蘭,青春期的學生,從小學六年級起,女生們就開始化淡妝,涂睫毛膏或挑染頭發,所有青少年們該有的青澀、自我,芬蘭孩子都有。但師長卻任其自然發展,沒有人去刻意禁止、管制,反倒鼓勵孩子們表現得落落大方,成熟自得。
這些年,我也從芬蘭孩子們的身上聽到、看到,也了解到他們喜歡看的許許多多美國電影、電視影集,喜歡聽的流行歌曲,以及在他們中間風靡的流行服飾、電玩、網絡、email等等,都青春十足得跟得上世界最新潮流。
然而,世界各國教育體系和師生群體所擁有的多種焦慮、競逐,在芬蘭卻都歸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維,以行之自然、不急不徐、不爭不搶的基本理念貫穿整個基礎教育。在芬蘭教育中,學校與學校,不會去做無謂的“競賽”、“排名”,學生與學生,老師與老師,更不會做原本起跑點就不公平的較勁;所有的評估與考試,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里去自我改進,提供日后成長的基礎與學習能力進步的空間,從來就不是要挫折學生與老師的士氣,和成為譏評他人落后、不長進的工具。
在報導中,引述了一句OECD派駐巴黎官員史來瑟先生的話:“多數國家的教育,就像是汽車工廠;但是在芬蘭,老師卻像是真正在開拓的創業家。”
老師一樣好:不用評比
芬蘭教育中一項最可貴之處,就是盡可能地不比較、不評分,對學生和老師都一樣。在學校不給教師做無謂的評比與評分,不給老師打考核,沒有督察,也沒有評鑒報告。教育機構的官員們回答說:“我們的老師,都是一樣好!”
所謂的老師一樣好,就是在其養成教育中,擁有完整的教學能力訓練。芬蘭基礎教育體系的教師,不僅擁有碩士學位,更在其教育領域學習中,發展出研究、教學與思考的多軌能力。他們相信評比與評分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、扭曲與競爭,反而喪失了鼓勵老師們自我充實、進修的本質與意義。而且,每個班級、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盡相同,老師既然不能選擇學生,就不需要強力去凸顯自己的“教學成果”,再說,成果又如何能具體地被評估呢?
芬蘭人還會反問:“請問,對老師做評比的意義何在?”
“平等、品質、公平”是芬蘭教育中不斷強調的。人人都應賦予相同的機會,但從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上!因為那只是跑百米的沖刺,而不是真實人生的馬拉松;況且,誰要是在馬拉松的起跑點上就爭先要贏,那通常是最后的輸家。
拉普蘭大學教育系附屬實驗學校校長瓦菈能博士跟我說,我不需要去管老師,老師的教學如有任何的問題,最后一定都會反應到我這里來。如果我們去管老師,所有的表面功夫,又有誰不會做呢?你要什么數據,人家就給什么。你一來,人家就做個標準模樣給你看。可是那有意義嗎?對學生有益處嗎?對整體教育進展有幫助嗎?
當主管教育行政的機關,不做起跑點不公平的評鑒,而給予參與教育的校長、老師、學生同等的學習成長機會與動力養成,一起依照全國教育核心課程綱要,自行訂立自己的教學目標與希望達成的效果,無形中反而更符合人性的平衡價值。
這個想法確實很芬蘭,讓習慣于評比的亞洲社會乃至美國教育體制,對于芬蘭的表現和基本理念都相當驚艷。
當整個社會從小到大都在“比”,從學業成績、工作績效、職場成就等等無所不比,不管資源與人員配置是否不同,就大家攪在一起地去比成效、打考核,喪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與互助,更讓長期社會發展趨向狹窄的功利與惡質競爭。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現評核制度,仔細推敲其實處處有著明顯的不公平。
可是,難道芬蘭老師的教學成果和是否適任等等疑問,就沒有任何的評估方式嗎?當然有!
老師一年之中會與校長一起討論好幾回,老師不僅自行訂出一整年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,還要規劃下一階段或明年的教學計劃要如何達成,總結去年之中最令自己滿意的教學成績是什么,為什么會讓自己滿意或不滿意?校長和老師一起以每個人不同的條件與情況去評估,這就是一種對自我期許的鼓勵。讓老師自己找到生涯規劃的真諦,找到自我成長、策勵的動力。
顯然,芬蘭體制評比老師的方式與評估孩子的模式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我們評比孩子的模式是考試和分數制,對老師的評比也是績效掛帥;最后,總是有老師和學生為了分數和考核不擇手段,扭曲了多少原先對這份工作與學習有熱情、有理想、有抱負的老師和孩子們。www.jienenejd.cn中國全腦開發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