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前言】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。近幾年,早教這個概念開始進入國內年輕父母的視線,五花八門的早教班和早教課程令人目不暇接、無從選擇。其實,只要找對方向,摸索出正確方法,早教這項“起步課程”完全可以在家輕松完成。年輕爸媽不但可以省時省心省Money,還能培養與寶寶的感情,并時刻發現她(他)的獨特潛能!快快進入我們的專題,一覽究竟吧!
早教的概念
早教是指孩子在0-6歲這個階段,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,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,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,側重開發兒童的潛能,促進兒童在語言、智力、藝術、情感、人格和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。
寶寶早教很有必要
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,抓緊早期教育,可以提高學習效果。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認為,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;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,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;若從5歲開始教育,即使是理想的教育,也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;若從10歲開始教育,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。由此有專家總結,幼兒在2-3歲期間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最佳年齡;5-5歲半則是掌握數概念的最佳年齡;6歲是發展大小、方位知覺最佳年齡。一些家長擔心,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,會累壞孩子的大腦,破壞孩子正常的發育。但經研究表明,早期豐富的環境刺激與學習機會不但不會傷害大腦的發育,而且還會促進大腦的發育,所以,早教對于幼兒寶寶來說,是非常必要的。
早教遵循寶寶成長規律
大腦發育的可塑性
大腦的可塑性是大腦對環境的潛在適應能力,是人類終身具有的特性。年齡越小,可塑性也越大。三歲前,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,是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,從零歲的外部刺激,將成為大腦發育的導向。早期形成的行為習慣將編織在神經網絡之中,而將來若要改變已經形成的習慣卻要困難很多。
兒童成長的主動性
孩子來到世上,已具備了一切發展的潛能,他雖然弱小、稚嫩,但卻有主動生長的內在力量。所以,成人應該及時創造條件,支持孩子的學習和發展,不失時機地使孩子在三歲前就具有的能力得到充分開發。
兒童發展的基礎性
研究表明,在大腦發育過程中,有一系列的關鍵發展期或敏感階段,也稱學習的關鍵期,最好的例子就是語言的學習,在正常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能毫不費力地掌握母語的口語形式。雖然人類的學習關鍵期持續時間可從出生延續到青春前期,但人類最基本的情感、行為、技能的學習關鍵期卻開端于三歲之前。
發展的順序性
孩子有各方面的生長發育都是遵循基因安排好的順序一一展開。例如,從運動領域看,每個孩子的身體運動都遵循從抬頭、翻身、坐、爬、站、走、跑、跳的順序出現,雖然不同孩子的上述動作發生的月齡段不同,但其次序無一例外。孩子的這些特性,使零歲教育成為可能和必要。細心的父母只要觀察孩子的表現,就會發現零至三歲孩子需要學習的本領非常多,如能及時地滿足和耐心地等待,孩子的發展就會更好,生活得更加快樂、和諧。
寶寶好習慣養成計劃
俗話說:“積千累萬,不如養成好習慣。”對小寶寶而言,父母進行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。寶寶的生活習慣規律,媽媽在帶他的時候可以省時、省力、省心,而寶寶自己獲益更大,因為這些好習慣能讓他終身收益。
飲食習慣培養
好好吃飯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填飽肚子,補充身體必需的營養,良好的吃飯習慣更是寶寶生活自理能力增強的表現。可以說,好的飲食習慣造就好胃口,好胃口成就寶寶的好身體。
睡眠習慣培養
讓寶寶獨睡對他的身心健康好處多多,一方面:自己睡,寶寶不必再受爸媽的“夾板氣”。也防止因父母不小心而壓傷寶寶;另一方面:獨睡,還有助于培養寶寶獨立的人格和意識。
排便習慣培養
培養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情。找尋寶寶排便的規律,盡量讓寶寶養成每天定時、定點的排便習慣非常重要。這個習慣養成了,在寶寶告別尿不濕、尿布后,媽媽也不會為寶寶莫名地尿濕褲子或被子而煩惱。
衛生習慣培養
嬰兒對細菌、病毒的抵抗力很差,易感染各種疾病。從小培養嬰兒愛清潔的好習慣,可以使嬰兒少生病,保持身體健康。
禮節習慣培養
中國是個講究禮節的民族。禮節應該從小培養。古諺云:“三歲住皮,五歲住骨。”意思是說,小孩子在三歲以前所學到的事物、觀念,或所養成的行為習慣,僅僅附著在孩子的皮上,還有改變的可能;到了五歲就不容易改變了,因為它們已牢固地附著在小孩的骨骼上。因此,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禮節、有禮貌的人,愈早關心愈好。
繪畫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
孩子的畫畫和我們成人所理解的畫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,他們并不是要畫一幅完整的畫,而是要表達小小的自我。
1、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
如果沒有地方畫,孩子就會在被子、衣服、墻上、沙發上畫,家長會因為怕臟、怕亂而限制孩子畫。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比較獨立的空間,讓他感覺很自在,哪怕空間小一點也沒關系,陽臺、房間的角落都可以。同時要給孩子提供美術材料,如畫筆、顏料等。
2、不要提供參照物
有時孩子會說:“媽媽,我畫得不好。”他這樣說,是因為有一個所謂的“好”的參照物。這種參照物盡量不要有,不然孩子會覺得自己畫不好這個物體,就不愿表達了。
3、贊美孩子的作品
不要看到孩子畫得不像,就覺得他畫得不好,其實我們成人也不可能畫得很像的。畫得像不像,是我們成人看世界的習慣,但絕對不是美術作品的衡量尺度,我們通常認為一幅好的畫應該把世界再現出來,其實更好的作品不是簡單的再現,而要表達畫家的各種觀念和創新。
帶寶寶走進數字王國
數學可不是只有1+1=2,數學王國里的臣子臣民們可是很多哦,而能夠認識數學、善用數學的寶寶,未來的成就才會更大。
認識錢幣
游戲目的:教給他簡單的數字概念,并認識錢幣的不同,同時可利用錢幣的大小,讓他知道,少的面額形狀比較小一點,多的面額形狀大一點。
一起買東西
爸媽帶著寶寶一起出門買東西。游戲目的:通過看標價、實際拿錢購買,慢慢讓寶寶理解錢的用途以及錢與物的對應關系。
跳蚤市場
游戲目的:通過買賣可讓寶寶建立買東西要使用錢的常識,爸媽先準備一些要賣的物品,例如娃娃、玩具、鉛筆。然后準備一些零錢(也可以用假幣)給寶寶。
寶寶雙語學習計劃
專家指出,嬰兒從出生后到8個月前可以說是“世界公民”。這個時期的嬰兒可以發出幾乎任何一個國家的語音,而不受母語成熟后的限制。因而,6歲前的孩子能夠學會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,在這個時候對他們進行“全語言”訓練是最佳時機。 什么是“全語言”訓練?
動畫片學習法
在觀看動畫片的過程中,能熟悉英語的語音,并能自動地將語音與情節逐步地對應起來,這就為其進一步地學習奠定了基礎。
游戲活動熏染法
在整個游戲活動中,成人完全用簡單的英語加上手勢來引導兒童游戲,只對兒童用英語提出的請求和意見進行反應。
全面活動反應法
使用TPR教學法,兒童不會因為聽不懂或不會說而產生焦慮、擔心而回避,他們往往會應用自然的動作模仿積極地參加到活動中去。
純天然“雙語養育”法
如果說教孩子學鋼琴、學書法需要大人和孩子付出很多努力的話,跟孩子在生活中說英語是不需要付出任何特別努力的,因為做父母的反正要跟孩子說話。
玩具這樣玩才益智
選擇適合寶寶年齡的玩具,能夠充分調動學習、探索的積極性,讓寶寶的行為能力和思維水平都得到充分地鍛煉,從而使寶寶智力大大提高。
1~3個月的寶寶
寶寶趴著時,慢慢地能夠把頭抬起,并且越抬越高,雖然還不是很自如。但你已可以利用滾動的小球等吸引他抬頭去追隨小球的移動。這個時候,能跑會動的玩具,如電動的或者上發條的小動物、色澤鮮艷的掛圖、內有小鈴鐺的充氣大塑料球等都是屬于寶寶的好玩具。
3~6個月的寶寶
寶寶最顯著的進步是頭已經能豎起來了,而且慢慢地也學會了翻身。現在他的視野擴大了很多,他變得更加主動了。他還學會了抓東西,他會把抓到的東西極其自然地放入口中。這個時候,寶寶適合咀嚼環、毛絨玩具等能抓握的小玩意。
6個月~1歲的寶寶
寶寶開始長牙了,因為牙齦癢,他很喜歡啃咬東西。用硅膠或無毒的塑料制成的寶寶牙膠,咬著它,可以緩解寶寶牙齦的脹痛。
1歲~1歲半的寶寶
寶寶慢慢學會了走路,他看到什么東西,可以自己走過去拿,這可是了不起的進步。這個時期,可以用積木、卡片和書、玩具車,以及小碗、小勺、小杯子等作為玩具。
1歲半~2歲的寶寶
寶寶能跑會跳了,開始喜歡用筆涂畫,還學會了畫簡單的圖形。這個時期,可以讓寶寶用蠟筆學習涂鴉。還可以用各種簡單的拼圖,讓寶寶認識形狀,寶寶也樂于把它們拆開,再拼上。
2歲~3歲的寶寶
快到2歲時,寶寶模仿別人的興趣開始增加。他最喜歡父母剛做完的事,比如打掃房間、洗盤子以及刮胡子。2歲后,他的想象力變得更富創造性,他變著法玩娃娃、娃娃家具、卡車、小汽車以及積木。可以用來剪或折的紙和安全剪刀,讓寶寶學習剪紙和折紙。也可用手帕或毛巾,讓寶寶練習向不同方向折疊。或者黏土和橡皮泥,任憑寶寶去扭、搗、擠、拉,捏成他想象的形狀。
結束語:看完我們的專題,相信您一定學到了不少早教的小竅門,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大方、勇敢善良,但更希望的是,寶寶能夠健康、快樂的成長。在生活中學習,在學習中成長,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在早教的過程中找到更多育兒樂趣,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創造出自己的無敵小宇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