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云“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”。少一根頭發(fā)會不會造成一個禿頭?不會;再少一根頭發(fā)會不會造成一個禿頭?不會;再少一根……..這個問題一直重復下去,每一次的回答都是都是“不會”,但是最終答案卻是“會”。“栽一棵樹能不能綠化一座城市?”答案是“不能”。這樣的回答一直重復下去,答案都是不能,但是最終整個城市卻綠化了。“丟一張廢紙會不會污染污染一座城市?”答案是“不會”。這樣的回答一直重復下去,回答都是不會,但是最后整個城市卻成了垃圾場。
漸變是人們不知不覺的,而正是在這種不知不覺中,突變發(fā)生了,驀然回首,事物早已走到了反面。這就是哲學上的“禿頭論證理論”。
教育無小事,小事成就大事,小事也敗壞大事。
教育的小事是什么?教育的小事是點滴的行為習慣的養(yǎng)成。
在一次諾貝爾獎的頒獎會后,一位記者采訪了一位獲獎者。記者問:“請問教授,你是在哪所大學、哪個實驗室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?”
白發(fā)蒼蒼的老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:“我是從幼兒園學到的。”
“在幼兒園能學到些什么呢?”記者不解其意地追問。
老教授侃侃而談:“我在幼兒園學到飯前便后要洗手;午飯后要休息;做錯了事要承認,并表示歉意;要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,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;東西使用后要放整齊;要細心觀察事物……..”
一個人學好很難,要變得能干更不容易;而一個人要學壞、變得無能根本不需要學習。
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,她感覺太累了,于是就去咨詢兒童問題專家。
專家問: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,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?
母親點了點頭。
專家又問:“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,弄濕了衣服,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?”
母親點頭稱是。
專家接著說:“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,整整用了一個小時,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?”
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。
專家又說道:“孩子大學畢業(yè)去找工作,你動用了所有地關系和權利。”
這位母親更吃驚了,從椅子上站了起來,湊近專家問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
專家說:“從那根鞋帶知道的。”
母親問:“以后我該怎么辦?”
專家說:“當他生病的時候,你最好帶他上醫(yī)院;他結婚的時候,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;他沒有錢,你最好給他送錢去,這是你最后的選擇,別的我也無能為力。”好習慣和壞習慣都是這樣養(yǎng)成的。
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,因為那個小男孩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游戲。小男孩不服氣:“您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譴責我。”
“但是,你經(jīng)常這樣做就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了。”柏拉圖回答說,“你會養(yǎng)成一個終生受害的習慣。”“少成若天性,習慣如自然。”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。好習慣的養(yǎng)成將使孩子一生受益無窮,壞習慣的形成將禍害孩子終生。
輝煌的高樓不管它如何雄偉,也是由一磚一瓦壘起來的。塑造靈魂的教育該從哪里開始呢?沒有別的更有效的出發(fā)點,只能從點滴的習慣養(yǎng)成開始。
教育在路上,我們從未停止!更多精彩內(nèi)容請關注引領右腦http://www.yinlingyounao.com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