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教育家的卡爾·威特,4歲開始閱讀;控制論創始人維納,3歲就會讀能寫;德國文學巨匠歌德,4歲前就識字讀書……再看中國古代的王勃、路賓王、白居易,直至近代的胡適、梁啟超、魯迅、郭沫若等,幾乎都是在3、4歲就開始進入閱讀的。其實,培養閱讀能力是發展幼兒智能的最佳武器之一。美國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對早期閱讀進行研究,一些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就把提高嬰幼兒的閱讀能力作為兒童智能教育的重點來抓。其實幼幼兒兒閱讀能力的培養方法很多,我在工作中是這樣做的。
一、為
孩子朗讀
打開孩子的閱讀大門,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,我認為應從給孩子朗讀開始。為孩子朗讀是與孩子交流的一種特別有效的方式。朗讀所提供的語言信息是經過加工提煉的、優美的、規范的書面語言。如果朗讀的是韻文,則能使孩子注意到語言中的邏輯停頓和語調中的抑揚頓挫,這有助于孩子對語言美和對作品的理解。美國已發起一場“運動”——號召母親們在一天的24小時之內抽出寶貴的20分鐘,堅持為孩子朗讀,從嬰兒起直至中學階段,以作為對抗電視機、游戲機的有力武器。這種良好的方法在我們的實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
二、先背誦、后認字
讓孩子和文字做游戲。這種方法廣泛適用于兒歌,因為兒歌瑯瑯上口、合轍押韻,容易背。加上字數少,孩子可以一下子把所要學習的內容爛熟于心。但背不是目的。背誦下來后,我們再把這首兒歌(古詩也可以少量運用)展現在孩子面前,通過以手指字的形式(即在讀到某個字時,手指同時也指著這個字。),使字音和字形重合,完成辨字音、認字形的過程,也就實現了正確認讀的目的。為什么一定要“以手指字”呢?根據我的教學經驗證明,一定要用手指字,才能真正使孩子的閱讀和識字過程做到“音、形重合”的成效。在以上的過程中,首先要解決“背”的問題,要背熟,這樣才有利于形成對整個內容的把握,孩子才能利用上下字、上下句的邏輯聯系,對號入座地、甚至無師自通地把這個字讀出來。實踐證明,孩子們非常喜歡跟著老師念兒歌,他們顯然不認為這是在“學習”,而是在進行一項有趣的游戲。
對此,搖籃網特聘專家馬蘭花建議:讓孩子聽大量的文學作品,可以鍛煉幼兒聽覺的接受與分辨能力、聽覺的
記憶能力、聽覺的理解能力,從而提高幼兒對語言和語法的敏感性,進一步增強孩子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對應的能力。家長在一個學期內,至少要為孩子讀20本形式多樣、風格多樣的兒童文學作品。每個文學作品還應當進行多次重復。讓孩子聽家長朗讀圖書時,可引導孩子正確地評價大人讀得好還是不好,怎么讀最好。家長在讀書之前,要提醒孩子注意:媽媽的讀音正確嗎?是否有錯字、漏字、多字?感情是否表達到位?比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多讀“的”“了”等字,鍛煉孩子的
注意力;也可以把疑問語氣讀成陳述語氣,讓孩子辨別修正。...
網友支招:閱讀時注重圖畫,要重視培養
寶寶的讀圖能力。
寶寶在一段時間可能特別喜歡某一本書,某一個故事,要你反復的讀。父母應該耐心的陪伴他們。心理學家認為,“重復”對年幼的寶寶是很重要的,父母認為“沒意思”的重復,對寶寶來說卻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體驗。當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限時,在不斷重復的學習過程中,他們能不斷發現新的東西并逐漸達到真正的理解。...www.jienenejd.cn 中國
右腦開發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