嬰兒一出生,無論哪對父母都會由衷地感動;剛剛出生的嬰兒強有力地吮吸著母親的乳汁時,父母會感動;當他能夠自己翻身時,父母會感動;當他能站起來、能走路、會說話的時候,父母也會感動。
然而,當孩子長大后能夠自由行動時,不管去哪兒、不管什么東西都會伸手去拿;把梳妝臺的抽屜拉出來,把里面的東西灑落得到處都是;不管什么東西,只要一抓住就扔出去;把拉門弄壞···總之所做的事情在父母看來都是些讓人頭疼的惡作劇。
等到了這一時期,父母就會不知不覺地忘記要對孩子所做的事情感到感動,反而會不時地冒出“不行”“不可以”這樣嚴厲的話來。
若總是被父母制止,孩子就會產生躁動、逆反的心理,原本親密無間的親子關系出現裂痕,逐漸生出各種教育問題。
從這里開始,教育產生一個岔路口,父母采取的不同方法將決定接下來是邁向艱難的育兒之路,還是走向輕松的育兒之路。
教育孩子前,請先轉變為正能量的父母!
“越是訓斥,孩子的表現越是反常”,我想這是所有父母都曾體驗過的狀況。
在孩子行為不當的時候,為什么要訓斥呢?為了教導孩子?我想,父母真正的出發點其實是想讓孩子按自己的希望去做事情,對于不是自己所希望的行為,就想通過訓斥來減少。因為父母們都相信“表揚使之強化,訓斥使之削減”的道理。但實際情況是,不想讓孩子做的事,并不會因為訓斥而減少。比起訓斥,讓孩子感受到被認可、被贊賞、被愛著,百分之百能讓孩子發生轉變。
某位心理學家曾說過:“培養孩子,一點都不難,只要表揚就行了。吃飯時禮儀正確,就表揚;畫了畫就表揚;做家務的時候,就算稍微幫了忙,也要表揚,只要這樣就可以了。”
可以說,人這一生都是在逃避責罰,尋求贊美中活下去的。 優缺點就像是蹺蹺板一樣的存在,不去挑剔缺點,只關注優點并贊揚它,不知不覺間優點就會增多,缺點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不見。
為人父母,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,都在給孩子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。在引領右腦專家推薦教育孩子前,父母首先應該轉變為成熟、自省、充滿正能量的人。
羅森塔爾心理實驗揭示正面暗示的效果:心理學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,曾對人們的教育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。
1966年,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鄉村小學,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和推理能力的測驗。測完之后,他沒有看測驗結果,而是隨機選出了20%的學生,告訴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,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。8個月后,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,奇跡出現了,他隨機指定的那20%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。
這個實驗中,老師的期望起到了關鍵作用。老師相信羅森塔爾的話,對那20%的學生寄予更大的期望,給他們更多的信任、鼓勵和支持。而這種期望,對于隨機指定的那20%的學生,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,會讓他們從心底里覺得自己就是更有出息的人,于是行為也會往這個方向發展。
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:暗示是人類最簡單、最典型的條件反射。父母教育孩子時,也不可小視暗示的力量。
引領右腦建議父母教育孩子時,若懂得用積極的心理暗示,比直接的說教、講道理更有效果,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。